欢迎访问《金属功能材料》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0
  

  • 全选
    |
  • 王允,罗强,焦津,曲寿江,沈军
    . 2015, 22(1):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型超音速火焰喷涂(AC-HVAF)技术,在304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Fe49.7Cr18Mn1.9Mo7.4W1.6B15.2C3.8Si2.4Fe非晶合金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显微维氏硬度仪、动态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非晶合金涂层的结构、硬度、耐腐蚀性能以及电极反应动力学过程。通过与304不锈钢的对比,研究了Fe基非晶合金在中性介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该Fe基非晶合金涂层具有较高的非晶含量,较均匀的组织,较高的硬度和在氯化钠溶液中较高的耐腐蚀性能。
  • 骆忠汉,汪汝武 ,曾春,刘振宇,张凤泉
    . 2015, 22(1): 6-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辊连铸-温轧-中间退火-平整轧制-最终退火工艺制备了厚度为0.50 mm、质量分数为6.5 %Si的硅钢薄带。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磁性测量研究了不同的平整轧制量对最终退火板的金相显微组织、织构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板的平均晶粒尺寸随平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晶粒尺寸差异减小。当平整量大于12%时,最终退火板表面织构为λ织构,中心层出现明显的γ织构,并且γ织构强度随平整量减小出现增强的趋势。当平整量较小时,织构强点比较分散。随着平整量的增加,最终退火板磁感应强度先减小而后增加。随平整量的增加,低频铁损先快速减小而后缓慢增加,而高频铁损则是逐渐下降。
  • 李海蛟 杨平 蒋奇武 金文旭 毛卫民
    . 2015, 22(1): 1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120牌号取向硅钢成品板进行激光刻痕,研究工作电流、激光频率、刻痕速率等参数对细化磁畴及铁损值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工艺下的刻痕表面形貌及磁畴细化的程度。结果表明,该样品优化的刻痕参数:工作电流12 A、激光频率3 500 Hz、刻痕速率800 mm/s,该参数下P1.7可降低945%。不同参数下样品表面刻痕形貌差异较大,刻痕蚀点刚好连续时磁畴细化效果最好;激光刻痕后,磁畴宽度明显减小,但显著细化区分布很不均匀。
  • 王震 闫岸如 王智勇
    . 2015, 22(1): 17-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向Zr60Al10Ni10Cu20 金属玻璃涂层合金粉末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CeO2粉末制成混合粉末,采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通过同轴送粉方式,在Q235钢基材上制备熔覆层。通过与未添加CeO2稀土粉末的Zr60Al10Ni10Cu20涂层进行对比,利用EDAX、XRD分析研究了稀土加入对熔覆层相结构的影响,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复合涂层的硬度,并采用失重法测定了该金属玻璃在不同浓度的 HCl 溶液中的腐蚀速率。结果表明:由于稀土的加入,涂层中的非晶成分增加,复合涂层的硬度提高了约10%,并且腐蚀速率降低了约37%。
  • 杨洋,何国球,卢棋,樊康乐,佘萌,刘兵,朱旻昊
    . 2015, 22(1): 2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平面对平面的接触方式,研究轮轴钢35CrMoA在单轴微动疲劳下的失效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动损伤表面的微观形貌,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动疲劳过程中不同应力幅值时接触区位错的组态。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幅值的增加,微动疲劳寿命降低的幅度变小;微动磨损可能加速微裂纹的萌生,也可能推迟微裂纹扩展;随着轴向应力幅值的增大,形成的位错胞尺寸也较大,并且其多边形化的趋势也越明显;微动疲劳的接触压应力和循环载荷为位错的滑移切变提供了条件。
  • 高振宇 陈春梅 李亚东 张智义 刘文鹏 刘绍宏
    . 2015, 22(1):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箱式炉800~900 ℃区间恒温退火制度控制下,对035 mm厚度规格、硅的质量分数为26%~28%的无取向高牌号硅钢织构组分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成品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且均匀性得到改善;{111}织构组分占有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最佳铁损指标可达到900 ℃时的218 W/kg;磁极化强度变化不显著,由800 ℃时的1685 T降低到900 ℃时的1678 T。
  • 李冰倩,沈军,曲寿江
    . 2015, 22(1):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Al-15Si-26Cu-057Mg合金在烧结过程中液相量随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变化,以及液相量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冷压坯以10 ℃/min升温至560 ℃烧结1 h为最优实验参数。冷压坯以10 ℃/min升温至560 ℃时含有体积分数为13%的液相,此温度下保温40 min后液相量趋于稳定,随着烧结时间继续增长,液相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合金中,同时560 ℃下烧结1 h后合金致密且抗拉强度最好。冷压坯升温过程中约在500 ℃开始出现θ相回溶,Q相在510 ℃开始回溶,至535 ℃完全消失,这些相的回溶使元素溶解度增加,降低固相向液相转变的起始温度,从而促进液相的转变和液相量的增加。
  • 彭程,孙静,石志霞,张碧田,王星明,段华英
    . 2015, 22(1):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铝酸镧光学镀膜材料,其物相组成为LaAlO3与LaAl11O18。通过改变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C)法淀积铝酸镧薄膜时的工艺条件,得出了薄膜的折射率及消光系数随淀积工艺的变化情况。在可见光范围内,膜层的折射率随工艺的不同在165~18之间变化,消光系数在10-4数量级;光学性能优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冯圣雅,王瑶,李艳萍,高光洁子,曹枨
    . 2015, 22(1): 44-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FeSiB非晶合金炉渣中Al2O3、B2O3、CaO、MgO、MnO、SiO2和TiO2的方法。用HNO3+HCl+HF处理样品,选择仪器的最佳分析参数和分析条件,采用基体匹配的方法消除基体干扰。该方法Al、B、Ca、Mg、Mn、Si和Ti的检出限分别为0041、0054、0016、0009、0004、0098、001 μg/mL。用该方法对FeSiB非晶合金炉渣分析样品进行了测定,其测定结果(n=11)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加标回收率为1001%~1058%。
  • 宋睿瑾
    . 2015, 22(1): 4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名义成分为Ti-44Al-4Nb-2(Mo,Cr,B,Y) (原子分数%)的TiAl基铸态合金,将其在共析转变温度附近保温后淬火,分析了在共析转变温度附近,保温温度与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以及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DSC试验得到合金的共析转变温度为1 17923 ℃;合金在共析转变(α2+γα)温度附近进行保温时,发生层片结构消溶,γ、α和B2相晶粒长大的现象;对铸态合金在1 200 ℃下固溶1 h后进行时效还发现,当时效时间为15 min时,合金出现了析出强化,从而使合金具有较高硬度。
  • 童慧,胡正飞,张振,蔡振武,祁昌亚,何大海,莫凡,蒋凯雁
    . 2015, 22(1): 5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SiC与铝合金基体间存在的润湿、界面反应等界面结合问题,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SiC表面改性方法及其在金属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概述了铝基SiC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摩擦磨损及功能材料的一些应用和最新进展, 最后指出了SiC的改性重点以及金属基多元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